2023年,65岁的袁钧瑛迎来了人生的新高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这个奖项不仅仅是对她学术成就的认可,更是对她几十年奋斗历程的总结和见证。作为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位上海应届生高考状元,袁钧瑛的名字曾是无数人心中的骄傲。她从小便展现出不凡的才智,毕业于复旦大学,并凭借出色的成绩获得了公费留学的机会。她的前途似乎一片光明,然而,正当所有人都期待她学成归国时,袁钧瑛却做出了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她选择了留在海外,并最终更换了国籍。
时至今日,已年过六十的袁钧瑛频繁回国,她的归来总是引起外界的各种猜测与议论,甚至有人提问:“她是不是准备回来安享晚年?”然而,袁钧瑛的选择远不是简单的养老问题。回顾她的成长历程,一切变得更为清晰。
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全国,19岁的袁钧瑛面对这次机会,决心改变命运。她出身书香门第,但家庭的变故使她不得不早早扛起家庭的重担。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支撑起整个家庭,她白天在工厂做女工,晚上仍坚持苦读。高中时,班主任陆老师看出了她的潜力,并冒险从被封存的图书馆里拿出旧课本,鼓励她:“你一定能考上大学!”这句话点燃了她心中的斗志。白天工作,晚上自学,四个月的拼搏让她成功突破了所有学科,最终在全国高考中脱颖而出,成为上海市理科状元。
展开剩余70%袁钧瑛原本打算报考复旦大学,但在填报志愿时,她听取了爷爷的建议。爷爷是上医的有机化学教授,他认为化学是未来的方向,女孩子读生物学会更合适。于是,袁钧瑛选择了生物化学,并顺利进入了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系。在大学四年里,她不仅学业出色,还和同班的俞强展开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两人携手并肩,共同成长。
1982年,袁钧瑛和俞强通过CUSBEA项目脱颖而出,顺利前往美国留学。虽然袁钧瑛被哈佛医学院录取,但她没有预料到这次留学将改变她的一生。1989年,她完成了博士学业,国内也曾邀请她回国工作,但她最终选择了留在美国。美国当时的科研条件远远领先于国内,她认为这里能为她提供更广阔的学术空间。
在哈佛医学院的神经学课上,袁钧瑛遇到了一位亨廷顿舞蹈症患者。病人因无法控制的颤抖而显得十分痛苦,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她。虽然当时学术界的研究重点是如何让细胞“活下去”,袁钧瑛却勇敢地走出了不同的路,她开始关注“细胞如何死亡”的课题。这一研究方向在当时被视为极为前卫,甚至没人愿意接触。然而,袁钧瑛并没有退缩,她到麻省理工学院寻求帮助,最终在霍维茨教授的实验室找到了支持。她成为了实验室里唯一从事细胞死亡研究的人之一。
1992年,袁钧瑛的研究成果在《细胞》杂志上发表,且一发就是两篇重量级论文。其中一篇还经历了一场“抢夺”风波,《自然》杂志起初拒绝了论文,但后来打电话道歉,表示搞错了,然而这时《细胞》杂志已经抢先发布了论文。这一事件为她在学术界树立了名声,并为她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1996年,袁钧瑛成为哈佛大学的副教授,2000年她更是晋升为终身教授。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她也在家庭上取得了平衡。2007年,她的丈夫决定回国工作,袁钧瑛则承担起照顾孩子们的重任。她的两个孩子都展现了卓越的才智,女儿考入哈佛大学,儿子则前往澳大利亚求学。值得一提的是,两人都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2年,54岁的袁钧瑛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她决定回国,响应祖国的号召,参与到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的建设中。她在接受采访时直言:“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我觉得自己应该为祖国贡献一些力量。”她希望把在美国学到的先进经验带回国内,帮助年轻一代找到自己的方向。她每个月飞回上海,与当地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商讨如何选拔人才,制定招生计划,并亲自起草各项合同条款。她希望能将哈佛大学的学术氛围带到上海,让更多的年轻科学家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并激发出无限的创造力。
2020年,袁钧瑛正式担任了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的主任,而到了2023年,她又一次创造了历史,成为了中科院的外籍院士。这不仅是她个人学术生涯的顶峰,也是她回国之后为中国科学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的象征。对于袁钧瑛来说,这不仅是她个人的“落叶归根”,更是她将一生的智慧与经验奉献给了曾培养她的这片土地,为未来的年轻一代科学家指引了道路。祖国对她的回归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重视,袁钧瑛也在这个新的舞台上,继续为中国的科研事业贡献力量。
发布于:天津市道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