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香港中环,交易大厅的铜锣声比往年任何时候都更密集。这座亚洲金融中心的标志性符号,正在见证一场时隔六年重返全球第一的IPO盛宴——上半年港股募资额突破1067亿港元,300余家企业排队待发,其中不乏宁德时代、恒瑞医药等A股千亿级龙头。当资本的狂欢与破发的隐忧交织,这场被戏称为"铜锣不够用"的资本游戏,正成为中国核心资产全球化突围的新战场。
港股IPO的"速度与激情"
数据显示,上半年港股IPO总募资额同比暴增700%,以绝对优势超越纽交所、纳斯达克,时隔六年再度问鼎全球第一。
这场资本盛宴的参与者阵容堪称豪华:中金公司以18单保荐业绩独占鳌头,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等中资券商紧随其后;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外资投行亦分得一杯羹。更值得关注的是,45家A股上市公司正加速"二次上市",其中9家市值超百亿、5家突破千亿,宁德时代、海天味业等行业巨头纷纷加入港股阵营。
在政策层面,证监会去年推出的"H股全流通"改革、跨境审计监管合作等举措,大幅缩短了企业上市周期;市场层面,港股T+0交易、做空机制等更灵活的制度设计,对资金密集型、科技型企业更具吸引力;资金层面,中东主权基金、东南亚家族办公室等海外资本的涌入,使得港股成为国际资本重估中国资产的关键窗口。
破发率41.6%:盛宴下的估值迷局
但在铜锣声的另一面,6月港股新股破发率骤升至41.6%的警戒线。安井食品H股发行价较A股折价30%、赤峰黄金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这些案例暴露出市场深层的结构性矛盾。
"港股定价机制更高效,但A股投资者偏好高成长标的,导致同一资产在两地估值差异扩大。以宁德时代为例,其A股动态市盈率长期维持在40倍以上,而港股机构投资者更关注短期盈利,给出30倍左右的估值。这种差异虽被部分市场人士视为"贱卖",却也反映出企业主动拥抱国际资本的战略选择。
更现实的压力来自资金面。尽管上半年基石投资者锁定超45%新股股份,但海外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配置逻辑已发生微妙转变。
在这场资本盛宴中,中资投行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中金公司以17%的市场占比稳居榜首,其参与的宁德时代H股项目,从尽调到过会仅用时120天,刷新行业纪录。华泰证券则凭借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深度覆盖,拿下恒瑞医药等明星项目。
相较于外资投行,中资机构在跨境协调、政策解读、监管沟通等方面更具效率。例如在蓝思科技H股项目中,中资团队仅用100天便完成从A股财报转换到港股标准的全部工作,较传统流程提速40%。
但外资投行并未退出竞争。高盛团队在某新能源车企港股IPO中,引入中东战略投资者,帮助企业获得长期订单绑定;摩根士丹利则利用全球网络,为某创新药企对接欧美药企合作资源。这种"资本+资源"的复合服务模式,仍在高端项目中占据一席之地。
当300家企业挤爆港交所,其意义远超融资本身。港交所数据显示,今年新增的"A+H"公司中,83%在招股书中明确提及"国际化战略",67%计划将募资用于海外产能建设。
这种战略转型正在重塑市场生态。港交所推出的"科企专线",允许特专科技公司采用"市值+研发"双重标准上市;生物医药板块则引入"18A章程",允许未盈利企业融资。这些改革不仅吸引字节跳动、商汤科技等独角兽,更推动港股市场结构从"金融地产主导"转向"科技消费并重"。
铜锣声依旧密集,这里既是资本的竞技场,也是中国经济的缩影。
道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