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早期中国系列:司母戊鼎的故事
说到商朝的文字,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而提到西周文字,则会想到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不过,甲骨文和金文的区别主要在于书写材料的不同,而非字体本身。甲骨文刻在龟甲和牛骨上,而金文则铸在青铜器上。由于甲骨材质坚硬,刻写不易,商代的甲骨文往往比金文更加简略。因此,甲骨文并非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甚至不能算作大篆的源头。
实际上,商代金文我们并不陌生,比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它的名字就来源于鼎身上铸刻的“司母戊”三字。
司母戊鼎的发现与特点
1939年3月,河南安阳武官村的一位农民在田间劳作时,意外挖出了一件巨大的青铜鼎。当时正值抗战时期,为了避免被日伪军发现,村民们又将鼎重新埋入地下。直到1946年,安阳县政府才正式将其发掘出土。
这座鼎造型庄重,纹饰精美,工艺精湛,但最令人惊叹的还是它的体量——高133厘米,长10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公斤,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代青铜礼器。如今,它被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之一。
“司母戊”还是“后母戊”?
展开剩余77%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司母戊鼎不是已经改名为‘后母戊鼎’了吗?”其实,这次改名仅代表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部分专家的观点,学术界对此仍有争议。那么,“司”和“后”哪个更准确呢?让我们先从最没有争议的“戊”字说起。
“戊”字的含义
在现代考试或法律文书中,常用“甲、乙、丙”作为代号,这种习惯可以追溯到商代。商王的名字多取自“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在《史记·殷本纪》中,商王的名字大多与此相关。这种命名方式源于商代的祭祀制度:先王或先妣去世后,后人会为其选定一个天干日作为祭日,同一旬内的祭日不会重复,因此相邻的商王不会重名。
“戊”在这里是某位女性的日名,而非生前的称号。“母”在商代文字中比“女”多两点,表示“母亲”或“配偶”,在周代也用作对女性的尊称。因此,“母戊”指的是一位女性祖先,很可能是商王武丁、祖甲或武乙的配偶“妣戊”。
“司”与“后”的由来
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司母戊鼎”更名为“后母戊鼎”,但这一改动并非突然之举。早在1946年,学者们就对铭文的解读存在分歧:有人认为是“司母戊”,也有人主张“后母戊”或“姤戊”。新中国成立后,该鼎先后收藏于南京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一直沿用“司母戊鼎”之名,直到2011年才正式更名。
“司”与“后”的学术争议
争论的核心在于“司”和“后”在商代是否具有不同含义。支持“后”的学者认为,“后母戊”即“王后戊”,与甲骨文中的“妣戊”对应,因此这座鼎可能是为某位王后铸造的。然而,反对者指出,商代“后”字尚未明确表示“王后”,而“司”的本义是“管理”,引申为“主持祭祀”,因此“司母戊”更符合商代的用字习惯。
从出土文献来看,“后”字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逐渐具有“君王”或“王后”的含义。例如,战国时期的吴王光鉴和中山王墓兆域图中,“后”才明确指代王后。因此,将商代的“司”强行解释为“后”可能并不准确。
结论:为何“司母戊”更合理?
综合来看,“司母戊”的释读更符合商代的文字使用习惯。“司”在商代既可写作“司”,也可加“女”旁表示女性,如“”。到了周代,这一写法演变为“姒”,指代家族中的长妇。因此,“司母戊”可以理解为“主持祭祀的母亲戊”,而“后母戊”的说法则缺乏足够的商代文献支持。
对于面向公众的博物馆而言,在学术争议尚未定论的情况下,贸然更名可能会误导观众。因此,“司母戊鼎”的原始释读仍然是最为稳妥的选择。
参考文献:
- 李维明:《司母戊鼎还有多少待解之谜》
- 裘锡圭:《说“”》
- 赵林:《殷契释亲:论商代的亲属称谓及亲属组织制度》
文物里的早期中国系列其他文章:
- 《史记》里的五帝时代人物,为何在这件商朝文物中出现?
- 考古发现的商王世系表,证实商朝存在,但推翻了《史记》哪些记载?
- 这件文物记录了夏朝历史,为何仍有人质疑夏朝的存在?
- 出土文献中的志怪故事:商朝是如何灭掉夏朝的?
- 这件文物揭示“知母不知父”的远古习俗,背后有何文化隐喻?
发布于:天津市道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