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邑考是周文王姬昌的嫡长子,按照周朝礼制,他本该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这位年轻有为的王子本可以安稳等待继位,却为救父踏上了不归路。当时商纣王以莫须有的罪名囚禁了姬昌,伯邑考为救父亲,带着西岐三件珍宝前往朝歌,没想到这一去竟成永诀。
在民间流传的《封神演义》改编剧中,为增加戏剧性,编剧给妲己和伯邑考安排了一段前缘。剧中设定两人曾是恋人,当被狐妖附身的妲己见到旧情人时,人性与妖性激烈冲突。狐妖为彻底占据这具躯体,狠心杀害伯邑考,以此击垮妲己残存的人性意志。这个改编虽动人,却与原著大相径庭。
实际上,原著中的伯邑考与妲己素不相识。一个远在西岐,一个身在冀州,两人既无交集更无情愫。原著中妲己杀害伯邑考完全是出于其他原因,这就要从伯邑考朝歌之行的遭遇说起了。
展开剩余55%当时伯邑考带着七香车、醒酒毡和通灵白猿三件异宝面见纣王,本想以宝物换取父亲自由。起初进展顺利,纣王对珍宝爱不释手。但妲己突然提出要伯邑教授琴艺,在学琴时屡次借故亲近。正直的伯邑考严守礼法,断然拒绝了妲己的越矩之举,这为后续悲剧埋下祸根。
次日表演时,通灵白猿识破妲己真身,当场袭击狐妖。更糟的是,被激怒的伯邑考在琴声中痛斥纣王昏庸,直言要除妲己以正朝纲。情绪失控的他竟将琴砸向妲己,虽然狐妖敏捷躲过,但这彻底激怒了纣王。暴君当即下令处死伯邑考,而妲己更亲自动手,用极其残忍的方式将伯邑考凌迟处死。
纵观整个过程,伯邑考的悲剧源于性格刚直。他本可婉转周旋,却选择正面冲突;明明身负救父重任,却在关键时刻意气用事。相比之下,后来散宜生通过贿赂权臣成功救出姬昌,更显策略的重要。伯邑考用生命诠释了孝道,却也因处事不够圆融付出了惨痛代价。
发布于:天津市道正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